對話仍可以有期望
對話要真誠,絕不容易,因為那是一場進入彼此內心的探險,試回想過去經歷過的真心坦誠的對話,你會發現先決條件是雙方願意打開自己的心去表達和聆聽,冒上讓對方的生命經驗和想法改變我們看待自己、詮釋世界、衡量價值的風險。
然而,很多時侯「對話」來得防不勝防:店外排隊搶購口罩時,有街坊評論醫護罷工、同事於工作群組轉發新聞促你表態、家中飯桌有人不經意提到「封關」⋯⋯ 衝突有時不請自來,冷不及防,對方一句話我們可能就「撻着」,啟動了保護機制,進入了情緒反應。那些時候,我們一定要與對方「心平氣和地對話」嗎?不是的,是有自由選擇是否對話,在自己預備好時,決定跟誰對話,以至如何、何時對話。若我們真的選擇進入對話,我們就要設定合理期望和預期結果,如此才不至失望。
所謂合理期望,第一我們需明白每個人的觀點都天生地有偏差。要生存,每個人都會建立錯綜複雜的信念去認知這個世界,當這些信念越核心,跟我們如何看待自己、 詮釋世界、衡量價值的基本假設就越相關。而人的知識系統都有不同程度的「確認偏差」(confirmation bias)。我們會以累積經驗的方式「確認」我們相信的事,讓我們的知識系統獲取安全感,因此都有理由「自以為是」。
第二,絕大部份的人,包括跟你政見相反的父母,都不是無理、冷酷的。對我們而言,她/他們的政見可以是錯得徹底,毫無根據,但在她/他們的世界裡,那是有自成體系的內在邏輯。理解她/他們為什麼成為今天的樣子,以及有哪些障礙阻隔她/他們看見我們的真相,是個很有效的起點。在批判之先,試懷着這個好奇的心出發,可能會有更多發現。
因此Mark Goulston提出了「說服之道」(The Persuasion Cycle):我們不會在一次對話就能成功。我們首先要經過反覆交流,聆聽對方看待世界的方式、重視的價值,才有機會明白對方,並在信任的基礎上,對方也會更願意認真考慮我們的觀點,改變他/她們的信念和行為。時間是漫長,因此合理的期望可能是數次對話才能令對方知道我們願意聆聽,肯定彼此的差異,表述到我們的想法。
願大家平安,祝有一天家黃萬事興。
參考閱讀:
Lee, Justin. Talking Across the Divide: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You Disagree with and Maybe Even Change the World. New York: Tarcher Perigee, 201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