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 當我們沒有實現自己重視的需要時,遺憾是我們的人性表達。純粹的遺憾,表現於我們的難過和悲傷。當重視對錯、獎賞懲罰的世界觀與遺憾結合時,我們深切的遺憾變成了內心激烈的內疚自責。我們可能深䧟於自責的情緒漩渦中,內疚羞恥感交纏。內疚指向行為(我做/沒做什麼?),羞恥感指向身份認同(我是誰?)。轉化內心的內疚自責,聆聽背後的無力感和遺憾,可以讓我們重拾愛和力量,並有效地回應自己的處境和問題。 步驟建議 聆聽自己之前,給自己一兩分鐘連繫身心,留意呼吸和身體感覺,創造聆聽自己的空間。問自己內心,你對自己的遺憾內疚有什麼感覺?如你有好奇心、接納或關愛,衷心願意聆聽憤怒,請移至步驟4。如你對遺憾內疚有批判、抗拒、恐懼、羞恥感,請先區分和聆聽這些情緒反應。同理聆聽自己對這些情緒反應後,再回到步驟2。歡迎你遺憾內疚的情緒和想法,留意並扼要複述自己內疚的心聲。問自己,發生了什麼事、你說了或做了什麼、帶來了什麼影響,觸發了你的遺憾內疚情緒反應。翻看感受卡,感受自己此時此刻的身體感覺和內心感受,抽出表達你當下感覺的感受卡。翻看需要卡,問自己「我的感受嘗試告訴我有什麼需要或價值沒有得到滿足?」,抽出你內心有共鳴的需要卡。放慢下來,陪伴和肯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。留意自己有什麼新浮現的想法和感受,重複步驟6、7和8,直至內心重拾平安。當你充份聆聽和哀悼自己言行帶來的影響後,請你回想當初的事件和情景,問問自己當初的說話和行為,是嘗試回應自己什麼需要和價值?請你看到言行背後的意圖和需要,與所帶來的影響分開出來。翻看需要卡,問自己「當時說話行為嘗試回應的需要是什麼?」,抽出你內心有共鳴的需要卡。放慢下來,陪伴和肯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。留意自己有什麼新浮現的想法和感受,重複步驟6、7和8,直至內心重拾平安。邀請自己看見兩邊的需要,即未能滿足的需要及當初嘗試滿足的需要。攤開左右手,讓雙手分別抱著這兩邊的需要,放慢下來,陪伴和肯定自己的需要。問自己,想具體做什麼來回應自己的需要。 其他使用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