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 指責、抱怨、控訴或批判等負面評價,是我們需要不被滿足時悲劇式的表達方式。轉化我們對別人、自己或事物的負面評價,幫助我們聆聽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並支持我們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需要。 我渴望我渴望互相支持卻說你自私自利。我渴望連結卻說你不近人情。我渴望安全卻說你不負責任。我渴望接納卻說你心胸狹窄。我渴望溫暖卻說你冷若冰霜。我渴望意義卻說你膚淺幼稚。我渴望堅持原則卻說你得過且過。我渴望信任卻說你靠不住。我渴望關心卻說你輕率。我渴望親密卻說你心不在焉。我渴望創意卻說你墨守成規。我想你聆聽我卻說你裝盲扮聾。我渴望真誠卻說你假仁假義。我渴望鼓勵卻說你令人沮喪。我渴望信任卻說你粗心大意。我渴望自我肯定卻說你白痴無能。我渴望支持卻說你無骨氣。我多麼想得到注意卻說你有眼無珠。 Katarina Hoffmann (quoted from Liv Larsson’s Anger, Guilt and Shame: Reclaiming Power and Choice (2012, 67-68))(中文版本由小曹翻譯) 步驟建議 #以下練習是我們轉化對別人的指責的步驟 回想對方引發你情緒反應時具體的說話或行為。重溫事件經過,讓自己喚起相應的身心體驗。歡迎內心所有的想法,留意自己對別人有什麼指責,將它們一一寫下來。翻看感受卡,感受自己此時此刻的身體感覺和內心感受,抽出表達你當下感覺的感受卡從指責的說話和想法中,問自己不想要什麼?180度翻轉你不想要的東西,問自己想要什麼?從「你想要」的東西中背後,問自己的需要是什麼。翻看需要卡,抽出你的指責背後指向的需要或價值問自己,如果這些需要得以實現,然後你會怎樣?翻看需要卡,抽出你這個想像指向的需要或價值肯定自己的需要,好好感受這些需要給予你的身心感覺問自己,想具體做什麼來回應自己的需要 進深閱讀 「與苟刻的自己對話」 Mika Maniwa工作坊回顧(按此進入) 其他使用方法